一、开课时间:2018年5月31日下午第6节
二、地点:高一(10)班
三、开课人:王遐春
四、课题:《基因突变》(第1课时)
五、主评人:张雪梅
六、评课过程:
(一)王遐春老师介绍授课思路和教学流程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那么,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怎样变化,变化后会对生物产生怎样的影响,除基因突变外,还有哪些变异,这些疑问均需要在本章进行解决,因此第四章是前面章节的逻辑延续,也是后面章节的重要基础。本课的教学内容是第四章第四节基因突变,教材从实例入手,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在讲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时,先大致归纳了引起基因突变的三类原因,然后紧扣原因分析特点。在阐述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时,教材用实例说明在一个足够大的群体中,即使基因突变频率很低,突变个体仍然会占有一定的数量。这个实例体现了生物在进化教程中“变”与“不变”的平衡,有助于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
生物的变异现象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生物的性状不仅由基因控制而且受环境影响。本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遗传物质究竟是如何引起生物的变异的,这些变异的特点和对生物个体和进化的意义。同时学生经过近一学年的生物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具备了一定通过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本节可完全可以通过问题和资料阅读引领学生进行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的学习。同时学生对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实际问题有着浓厚兴趣,本节课可以通过对生活实际中实例分析,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2.基因突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的意义
教学策略
1.以学生的近视是不是先天的,能不能遗传导入本课,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借此简要的说明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区别。
2.以探究的方式,从科学史切入本课学习。从镰刀型贫血症的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3.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
4.根据课本并联系生活实际总结基因突变的原因。
5.通过实例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的特点。
6.以桦尺蠖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意义,解决本节课难点,为生物进化打好基础。
|
教学流程
(二)张雪梅老师主评
今天,王遐春老师在110班开设了一节组内公开课《基因突变》,收益良多,总结如下:
1.课堂教学符合学校“三二一”教学模式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流程为“明确目标自主学”——“解决疑难互动学”——“提高能力反思学”,完全符合学校的“三二一”课堂教学模式。
2.由实例引出概念,加强理解
教师先从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分析原因再引出基因突变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注重科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师在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时,注重病因研究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培养科学素养。
4.讲练结合,夯实基础
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中,王老师都有练习进行巩固,学生理解的更透彻。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基因突变的概念等等时,王老师都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能力。
6.内容详细,分析透彻
基因突变一定能遗传吗?基因突变后遗传信息一定改变吗?基因突变后性状一定改变吗?王老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把问题解决。
7.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便于学生理解
本节课中提到了很多生活实际,如医院的放射科、夏天的紫外线、太空青椒等等加强理解。
建议:课堂留点时间给学生记忆。
(三)备课组其他成员讨论、点评和建议(略)
(四)教研组长总结
从本节课可以看出王遐春老师的教学素养很好,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教态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有启发性;教学过程中应变能力强,特别是对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处理得当;板书设计科学合理。是一节较为成功的组内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