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课时间:2018年9月11日上午第2节
地点:阶梯教室二楼
开课人:陆海艳
课题《劝学》
主评人:吴杰明
其他参评人:语文组教师
评课过程:
一、陆海艳老师介绍授课思路和教学流程
二、吴杰明主任主评
三、教研组其他成员讨论、点评和建议
四、教研组长总结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背诵默写全文。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 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习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2.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三字经》开篇明确提出“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但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就提出“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人刚一开始,是恶的,但经过后天改造能向善,变好。那么后天改变的途径就是…
生齐声:学习。师:嗬,不错。那么劝学的劝意思为…生:勉励,劝勉。
师:我们先来了解这位古代哲人。
(PPT展示)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检查预习:
1.通假字辨识
(1)虽有槁暴( )(2)輮使之然也( )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
2.词类活用辨析
(1)輮以为轮( )(2)其曲中规( )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4)非能水也( )(5)上食埃土( )
3.判断(1-5)特殊句式并翻译(4、5、6句)
(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二.整体感知全文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课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去论证分析的?
明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一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二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三、研习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第1段互动探讨课文分析:
师:请问第一段如何进行论述的?
提示: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2):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师:对。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
生(3):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师:对。谁能说得更全面、更具体些?
生(4):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人若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师:很好。“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生:(集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师:对。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是阐述了学习的…
生:(集体)重要性(意义)。
(二)第一小节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举例论证
师生共同分析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区别。并且进一步明确比喻论证和比喻修辞的区别。(一个是论证道理,一个是修饰文辞。)
第一段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意义即“青于蓝”,“冰寒水”,“直木为轮”,“金就砺”“木受绳”。他们之间是递进发展的关系,来说明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三)研习带三段
第二段的论证方法和第一段是否一样?同样是在用浅显的道理来证明抽象的道理。所以还是喻证法。用了哪些喻证?
分析第三段:
提问: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设喻说理
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
(四)分析第三段:
提问:第三段作者又运用了几个比喻?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本段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五)论证方法总结: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四、探讨学的内容,学习的目标
学习儒家经典,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进而进行思想教育。
五、巩固练习
(1)名句默写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______。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
3.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
5.故不积跬步,______。
6.________,善假于物也。
7.______,金石可镂。
8.蟹六跪而二螯,______,用心_也。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3)下列各句中的“疾”与“嫉恶如仇”的“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着彰。B.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君有疾在腠理
(4)下列句中的“而”与“黑质而白章”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对《劝学》的公开课的点评
一、陆老师谈上课设想与构思
1.比较急躁,课堂互动不好。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空间少了。
2.课堂上突出思想和内容的教育,文言知识现象以检查复习的形式展开。
二、吴杰明主任主评
关于“三二一”模式,这种模式对什么有用?模式是不是一定需要?一节课一定要分成三部分吗?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这些思维模式。教学不能机械化,应该鼓励个性化,要有创新。
关于课堂教学是做加法还是减法?课堂节奏较快,来不及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反思学,要让学生动起来,要做减法,会的不讲,以前讲过的不讲。
关于这节课,对学生的素养提高有作用。翻译环节安排的很好,教者基本功扎实。
建议:做加法的同时做减法,重点突出。
三、杨芹老师点评
陆老师善于联系,如讲论证方法时联系初中所学课文《谈骨气》。分析内容时联系议论文写作的三部分,指出这篇文章是我们学习写作议论文的范例。联系班主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建议:语速放慢。
四、嵇先兵主任点评
教学模式“三二一”的灵活运用,应“五四三”而生,不一定是贴标签。规则是领导定的,我们要做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灵活把握。
陆老师的课体现了年轻教师的特点。本校学生的学情,素养较低,可以把重点放在字词的探讨梳理上。其他文本的内容可以探讨,培养学生的习惯。
五、王秀花组长点评
陆老师这节课,能看出陆老师准备的精细,语文老师做到如此精心,足矣!
当然,如果这节课如果让学生多说些,我想效果会更好些,学生的主体作用会展现得更充分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