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课时间:2019年9月26日下午第2节
地点:高二(11)班
开课人:朱晓玲
课题:水盐平衡调节
主评人:朱海娟
其他参评人:韩海荣、陈昌俊、张学勇、施成兵等
评课过程:
一:朱晓玲老师介绍授课思路和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 分析说明水平衡的调节机制过程,理解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机制。
2. 分析说明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机制过程,理解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机制。
3.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认可并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认可生命科学的研究意义。
教学思路:
按照我们学校的“三、二、一”教学模式:
1.明确目标自主学:
根据之前的学习内容为基础,再依据本节课内容呈现的需要,精心设计了五个问题,为本节课的进一步进行做好铺垫。
2.解决疑难互动学:
(1)设计问题。如水的来源与去路有哪些。让同学们自己结合实际说出来。然后把表格展示出来,再比较水的主要来源和水的主要去路。
(2)利用课件与视频讲解尿液的形成。讲解尿液的形成是有两步,第一步是肾小球和肾小囊的滤过作用,其中血细胞与蛋白质不能进入原尿。第二步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在这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全部葡萄糖与部分水。
(3)板书水平衡调节过程,再详细讲解。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会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传导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在作用到相应效应器会主动饮水,这是神经调节。此外,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到兴奋会由传入神经到达下丘脑,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新吸收,尿量会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这是神经-体液调节。
(4)理解背诵一段时间,然后再次理解当大量饮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接受的兴奋减弱,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少,尿量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直至稳定。
(5)题目巩固。
(6)设计问题,分析无机盐的来源与去路。
(7)讲解无机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并板书。
(8)水和无机盐保持平衡的意义。
3.提高能力反思学
用导学案上的题目,提高巩固。
教学反思:
1.应该可以在提前些到上课班级,把视频与课件的转化做的更熟练些。
2.在尿液形成后,可以设计问题如血液、原尿、尿液的之间的物质区别,让学生自己说出来,印象更深刻。
3.水平衡调节中,抗利尿激素的形成是神经-体液调节过程,再讲解时可以更细一点,指出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由传入神经传导下丘脑,由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
4.在讲无机盐平衡调节过程中,当血钠过低或血钾过高时,这会形成一个刺激传导下丘脑中的相应的感受器,再有相应的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传到肾上腺,释放肾上腺素,促进肾小管与集合管吸收钠离子排出钾离子。
二:朱海娟老师主评
今天,朱晓玲老师在211班开设了一节组内公开课《水、无机盐平衡调节》,收益良多,总结如下:
1、课堂教学符合学校“三二一”教学模式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流程为“明确目标自主学”——“解决疑难互动学”——“提高能力反思学”,完全符合学校的“三二一”课堂教学模式。
2、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科学准确
3、课堂教学内容安排合理,节奏适宜,重难点突出。
针对本节课的3个教学目标,朱老师的课堂教学是层层递进,由简到难,化繁为简,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三部分有机联系成一个整体,教学速度不紧不慢,节奏适宜。重点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师生共同分析,难点内容,教师加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及时总结,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
4、注重对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检查和反馈
每完成一个教学目标后,朱老师都通过几个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课堂教学善于归纳和总结
本节课主要分为三部分,在每一部分结束后,朱老师都会及时总结相关知识点,并在黑板上形成板书。在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对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都能及时总结、归纳。
6、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
本节课的教学,朱老师不仅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还能能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对学生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7、教学手段多样,教学效果好
师生互动较多,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教学效果好,目标达成率高。
8、教学基本功扎实
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流畅,板书工整,布置合理。
建议:注意语言更严谨一点就更好了。
三:备课组其他成员讨论、点评和建议(略)
四:朱海娟教研组长总结
见主评。总之是一节成功的组内公开课。